绑定微信可快速微信登录

绑定微信
游学安排
游学详情



一根轴,一座城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梁思成先生对北京中轴线的赞美

让我们意识到

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所在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北起鼓楼、钟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是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中轴线涵盖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天坛、先农坛等标志性遗产点,历史城郭、街巷、建筑群、河湖水系等,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相映生辉。


     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申遗确定了天安门、永定门、先农坛、天坛等14处遗产点,目标是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以影像助力申遗及遗产传播与保护,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室“北京中轴线”专题方向项目启动招募!




世界遗产影像学 摄影文化实验室

“北京中轴线”专题方向



适合人群

     有一定摄影及后期修图基础的摄影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摄影创作及研究有兴趣的人士。

     如有外语基础更优。



项目内容

专注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创作及文字梳理研究。



教学特色

    以成果为导向,授课、现场拍摄、自行创作、文献学习相结合。



教学周期

    10个月



教学成果

以图片30~50张左右一组主题,论文5000字左右。  

主办方优先推荐优秀作品在媒体刊发、参赛评选等。

学员如有展览或出版等需求,后续服务另议。



入学要求

缴纳意向金1000元,提供10~20张作品用于导师审核,通过后办理入学。



学习费用

      38000元

      中艺网校会员享优惠价37800元



2023招募计划

     6人(适合长居北京的学员)



导师:梅生

【艺术简历】

    梅生,摄影家。

    曾经做过美术编辑,摄影记者,音乐制作人,学术专栏主笔,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学者镜头》,《中国的世界遗产》,《三江源》,《武当山与紫禁城》,《江山社稷》,《梅生摄影笔记》,《天地纪·中国世界遗产图典》等14部。曾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入展“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20余项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荣获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颁发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影像大使”荣誉称号。


    近十几年来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于世界和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研究,是中国摄影界有代表性的学者型摄影家。



关于世界遗产影像学阐述



(下滑阅读全文)


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概念与教学实验


(本文系梅生先生为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成果之一——学术专著《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园撷影》一书撰写的序言。本书由第一期项目10位研究员合著)


人与自然,各具其态。万千变化,异彩纷呈。

在地球46亿年和人类450万年的生命历程中,人为创建和自然形成了许多伟大的奇迹。这些奇迹构建了地球生命与人类历史的脉络渊源,确认了思想与物质的普世价值,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世界各国权威专家,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考证,逐步确认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及非物质与口头流传遗产四种类型。对于人类思想的肯定,对于栖居星球的认知,任何史书无法比拟,是严谨的考据,是精准的表述,是客观的证明,是恢宏的颂歌。

关于世界遗产

中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累年申报,以数量计,已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多年来国际国内各种领域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叙述,都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确认时间为序排列先后,固然是客观的表述,但忽略于遗产的本质属性,容易造成学术上的误解。汲取诸多专家学者意见,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文化属性和物质特征重新梳理这些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形成的坐标系上,凸显中国的世界遗产在整体概念上的鲜明形像。至此,将其重新归纳,以摄影,图像,文字诸多语言方式进行表述,在诗意的气氛和科学的论证之中表述中国人的世界遗产观点。

第一部分:皇家文化遗产

中国皇家建筑,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源于流传有序的礼仪规制,是人类文明从事宏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遗存。跨越时间五千年,纵横地域数万里,规模制作精良,是以建筑形式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人最重要的思想传述,亦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重要的项目。

中国皇家建筑依功能分为五类:

1.     皇家宫殿,中国古代帝王治理国家,主持朝政,生活起居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以北京故宫为代表。

2.     皇家陵寝,中国古代帝王的墓葬群落,以先古王陵,封建王朝帝陵,历代诸侯贵族墓葬为序,以秦始皇陵和明清皇家陵寝为代表。

3.     皇家园林,古代帝王进行休息,狩猎,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场所,以北京颐和园,故宫御花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

4.     皇家坛庙,中国古代帝王进行祭祀,祈祷的象征性建筑,用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佑护家国之命运,以北京天坛为代表。

5.     皇家军事设施,以帝王威权,用举国之力,兴废接替,历久不衰,成为国家形象象征的军事建筑,以长城为代表。

       第二部分: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建筑,地域辽阔,形制各异,功能复杂,材料多样,工艺丰富,是人类建筑文化的实证。其中传承有序,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

中国民间建筑依形制分为三类:

1、古代城池,其功能为基层行政区划的确认,可以进行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防御,养息居住等人类生存活动。以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为代表。

2、府邸馆舍,园林雅居,贵族文人之所,以生活功能保障,社交活动兼及宗族祭祀,文化教育诸方面,集园林,府邸,宗祠,墓地各种形式为一体的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群。以苏州园林,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为代表。

3、家族村落,寨圩古堡,以家族为中心的聚居村落,体现居住,劳作,自我保护的功能,材质工艺体现地域物产与文化的特点,是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体现,以安徽皖南古民居,福建龙岩土楼,广东开平碉楼为代表。

第三部分:宗教文化遗产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大地上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宗教建筑成为典型的文化符号,精神象征。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具有代表性,其建筑形式源出本土传统,融汇外来精华,殿宇,塔刹,洞窑,石刻雕塑诸般具备。由于大批艺术家的参与,历代沿革,锲而不舍,使得中国古代宗教建筑达到艺术成就的顶峰,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东方文化代表。

中国宗教建筑以宗教体系和建筑形制分为三类:

1、道教建筑,以中国古代太极无极,乾坤阴阳的宇宙观规划道教建筑与大自然的关系,宫观殿宇皆应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精神契合,功能协调的物象表现。以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为代表。

2、佛教建筑,佛教是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寺庙遍布全国。多以中国古代殿宇式建筑为主,吸收佛教原生地建筑精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特点,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集合的建筑类型,以五台山佛教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等佛教建筑为代表。

3、洞窟石刻,石窟形制,源于古印度,东南亚的佛教建筑,开山凿窟,雕刻佛像,供僧人信士顶礼膜拜,修行居住之用。多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规模宏大,历时久远,遗存众多,成为古代文化生活史的物像实证。以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

第四部份:自然(文化)遗产

人类生养居息的地球在46亿年的成长演化史中,留下许多突出例证,成为地球生命的证明,这些特殊的地质,地貌,地理现象,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以下四类:

1、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如:宙,代,纪,世,期,年等不同等级地质时代的物质遗存。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及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如:冰川作用,火山作用,物候变化,生物群系等。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地质结构,如江河湖海,山岳洞穴等。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从科学研究和生产保护的角度具有特殊价值的动植物群落。

综上所述,张家界,九寨沟,大熊猫生长保护区等具有代表性。

另有具备“自然与文化”双重身份的世界遗产,有以下特征:

1、由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绝妙地貌,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特征。

2、与地貌相附相成的以建筑为典型物象的人类文化活动遗址,两相映照,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3.由动物,植物和天文气象共同形成的独特景观,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应和了人类在自然力影响下而产生的生理心理活动。

中国的双重身份世界遗产,以泰山,黄山,武夷山为重要代表。

非物质和口头流传世界遗产不在本书表述之列。

关于世界遗产影像学

四十年的摄影生涯,拍摄了大量的自然风光,文化景观和人文活动,在梳理判别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最有价值的专题都在世界遗产的范围之内。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分类方法中剖析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其学理基础,自1998年起,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拍摄世界遗产大型专题。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参照传统自然观,科学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的体系,用影像学的方式,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做出摄影语言的解读,进而探索建立“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可能。

在实践中逐步认知的过程中,从摄影的艺术创作到探索影像学的建立,初步完成了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理性质分析。

文献性----真实面貌的呈现,内在逻辑的挖掘,源流脉络的梳理。客观记录,主观判断,描述状态形像,提交历史证据。

学术性----在影像文献中提出论点,找到论据,得出结论。以明确的观点意识,在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的大背景下,用视觉图像和文字表述的形式,与世界遗产对话,使影像本身成为历史依据。

艺术性----全面独特地运用摄影语言,光线,色彩,影调,构图,空间关系,表现世界遗产精确的科学证明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以浪漫的语言实现人类文明的深度表达,以多维的角度探索大自然亘远的空间。

世界遗产影像学方法初探

建立一个概念

概念的内涵包括物像的性质,定义和与其关联事物的关系。摄影家对于拍摄主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其特有的属性,形成用特定词汇表达的概念。例如“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皇家建筑”,概念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凡事要有说法,师出有名,事半功倍;师出无名,劳而无功。

完成一个体系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完整体系,里面包括人类学,考古学,影像学等具体的系统,构成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体系的完成有利于对拍摄专题的宏观把握和完整的解释。例如对建筑的解释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结果”,那么就要考虑到人对建筑的主观要求和自然对建筑的客观影响,它们之间的功能完成和文化表现,在世界遗产中占据的位置。体系可以明确影像学对于世界遗产研究的能力和作用。

寻找一种方法

方法是对世界遗产的概念、体系实现影像学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改变客体的工具和桥梁。方法具有更深刻的主体性,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客体状态的了解。具体方法:摄影家对摄影器材的选择和摄影技巧的应用,艺术风格等影像手段对于世界遗产的解释所产生的影响。概括方法:比如观察方法,分析方法,控制和表达方法。哲学方法:意象与真相,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唯心论等。

世界遗产影像学的研究对象:

典籍­——图文传道。用图像,符号,绘画,文字等视觉媒介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实物,例如中国甲骨文,埃及楔形文字,玛雅像形文字,岩画碑刻等。材质包括岩石,龟甲兽骨,金属器,竹木简,羊皮书,布帛善本,纸类抄写印刷图书等。典籍是古代文献的总称,是人类文明的印迹。

器物——制器尚象。古代器物中寄托着人类文明的观念与信仰。石器,兽骨,木器,青铜器,陶瓷器等物象纷繁,除实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作为礼器的精神象征和礼仪规制的承载。从工艺材质造型纹饰印证世界遗产项目中的文化递变和符号象征,是具体的物质证明。

建筑——天地明堂。建筑,早于典籍,大于器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相地卜居,人与自然的关系。宫室坛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方九州,空间概念和宇宙观的体现。建筑在世界遗产中约占70%的份额,也是世界遗产影像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世界遗产影像学包含的内容为:学理基础----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操作方式----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描述对象----典籍,器物,建筑。

关于世界遗产影像学教学实验项目

对于世界遗产影像专题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系列拍摄,足迹涉及中国各省份的全部53项世界遗产和世界七大洲五十余个国家的300余项世界遗产。在大量影像实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了创建“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初步构想,希望能够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知,收授一些有理想追求的学生门徒,将世界遗产影像学的研究拍摄学理探索和成果辑录进行下去。学科的完成和拓展有待于众多学人的努力合作。

2017年10月,北京国际摄影周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联合创立摄影文化实验项目 “梅生 ▪ 世界遗产影像学之皇家园林方向”,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遗产影像学第一期研究班正式开课。

研究班招收研究员10人,成员要求赞同“梅生 ▪ 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术理念,对世界遗产摄影专题有浓厚兴趣,有一定摄影基础,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保证研习时间和研习目标的完成。正式上课的导师1人,教学助理1人,研究员10人,年龄从28岁至66岁,学历从初中生到硕士生,具有专业外语能力者3人,全部完成学业。学习时间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课堂学习时间20天,游学考察现场教学12天,专项辅导课业交流8天,课下作业研究员自行拍摄最少224小时,最多535小时,平均用时400小时。教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皇家园林 ▪ 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故宫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北海公园”,以上项目均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和中国《世界遗产预备申报名录》。境外游学拍摄缅甸皇家建筑6处。研学架构为课堂教学,课下文献研读,责任项目拍摄,作业分析,论文著述,教学成果摄影展,世界遗产影像学画册出版,教学成果专家论坛评述。

世界遗产影像学教学实验项目第一期在中国53项世界遗产中抽取皇家园林为研究对象,呈现明清两代皇家建筑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艺术方面的宏观与微观影像,以摄影对于客观世界纯粹与直接的感知,缔造现实与文献的影像价值。研究员对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原始材料按时间顺序或叙事焦点进行拍摄与后期编辑,影像的计量单位为系列组照,排除单幅照片的碎片化叙述,表达组织与逻辑,时间与空间,记忆与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对应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文献学术价值。文字表述亦是教学实验的重要手段,以项目分析,标题图说,结业论文三部分组成,要求立论严谨,简洁明确,兼具文采。引用典籍,历史图像需注明出处,是对影像描述的记忆强化,内容联想,思维升级,突破影像的外在逻辑,深入到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理内核。

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艺术摄影的为接受者而创作,不炫技,不趋时尚,尊重影像学的学理意义,寻找世界遗产的物质属性和人类精神体验的坐标,赋予世界遗产影像学在当今中国摄影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的语境关系中更新的意义。

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为世界遗产造像,为天地万物留形,为文化精神立言,为摄影道路拓荒。山高水远,风雨唤醒江山;日久天长,影像印证岁月。


梅生

2018年9月19日於问影山房












世界遗产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室往期回顾


世界遗产影像学1期-皇家园林方向部分学员



世界遗产影像学1期-皇家园林方向学术论坛


  +

+


1期学员作品《皇园撷影——世界遗产影像学》出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世界遗产影像学2期-皇家供宫殿方向展览

(地点:中华世纪坛)




                  北京站                                        上海站


                 河北保定站                               山西平遥站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及皇家宫殿教学实验项目成果”全国巡展







请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